80年前延安双拥运动源远流长,蓬勃发展,长城永固!60年前“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誓言铮铮,鱼水情深!时代发展,历史进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拥军优属光荣传统历久弥新。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崇军人职业、关爱退役老兵一系列决策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固我长城”系列活动,围绕社会优待,大力开展崇敬公益服务。近5年来筹集资金六亿多元,组织实施了一千余个拥军优属项目,受益人数上百万人次。
“发挥双拥优势助力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以创新的方法激发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活力。
【资料图】
拥军优属基金会在黄浦江畔为驻沪部队官兵举行集体婚礼。 (均受访者供图)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今年是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日前,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组织的研讨会上,与会同志表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和宝贵精神财富。双拥运动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贯彻‘国家和社会’相结合方针的一个创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国家民政部曾经如此评价。
新时代如何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优抚对象?这是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关键,也是摆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拥军优属是党和政府的一项社会工作,要坚定地依靠社会力量走社会化道路。在基金会历任领导者看来,“社会动员是基础,社会共识直接影响拥军优属的社会成效。社会协同是重要路径,协同程度决定社会化效果。”事实上,基金会围绕社会化拥军优属开展了战略和应用研究。对于“社会化”的思考和探索,市拥军优属基金会从未停顿。
改变从自身开始。从单纯募集资金、投入项目,到项目化的资金募集,基金会“舒心厨卫适老改造”等项目由此诞生。
2020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崇敬志愿服务工作开始起步,先后建立社会宣传、文化工作、健康保健等7支服务队,截至目前,服务队根据需求已拓展至37支,专业社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022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崇敬英雄专项基金”正式揭牌,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四项活动,即支持开展弘扬英雄模范事迹、红色史料挖掘征集的社会宣传活动;支持开展烈士纪念设施崇敬志愿守护及社会祭扫敬仰活动;支持对烈士、英模人物开展多层次社会志愿服务和关爱活动;支持对英模人物开展便利身后事的社会优待活动。这是上海探索社会化拥军优属工作的又一新尝试。
使尊崇军人职业、致敬英雄英烈在上海蔚然成风。以需求为导向,探索以项目统领的运作机制,是这几年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工作着力点。近年来,上海顺应新形势新情况,坚持创新拓展、坚持项目引领、坚持社会聚力,通过走访调研,基金会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了解更精准。
以服务国防、服务军队、服务优抚对象为己任的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是一支不忘延安双拥运动精神,在新征程上力求新作为的社会化拥军优属生力军,他们开展的“拥军优属、固我长城”主题系列、以优抚对象为主体的“万人看上海”主题活动、覆盖全市的烈士设施守护志愿服务、每年元旦春节开展的“崇敬之爱”新春慰问活动等,得到了驻沪部队、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好评。
退役军人求职和企业用工出现困难,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联系多家企业,先后帮助百余名不同年龄、学历、专业的自主择业干部和退役士兵成功就业。创业支持计划还开设创业培训班,邀请退役军人企业家授课,支持更多退役军人自主创业。
持续拓宽社会化拥军的新路子,凝聚更多各方力量支持国防建设。全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拥军优属工作要求,创新打造“崇敬公益服务体系”,努力营造社会化拥军优属浓厚氛围。配合党和政府做好拾遗补缺、雪中送炭的关爱帮扶……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正在努力前行,双拥传统在黄浦江畔不断探索传承。
社会化双拥实践,上海一直在探索前行
车水马龙的繁华南京路上,历史悠久的大光明电影院文化长廊里,展示着一张特别的照片,拍摄的是1949年5月上海解放,大光明电影院门口,迎来一批批应邀前来观看电影的解放军的画面,这是74年前上海人民开展拥军活动的一个缩影。
几十年来,申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持续不断。今年元宵节,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又一次以电影招待会的传统形式,向驻沪部队官兵及来队家属、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和拥军优属志愿者代表,表达来自社会的关爱。子弟兵们再次走进大光明电影院观看电影,感受“尊崇”。
据介绍,在市双拥办的指导下,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每年组织200多个项目活动续写传承新华章,连续10年组织万余名立功受奖官兵及家属、10万余名优抚对象以及退役军人看上海活动;从2018年开始实施“光明营养计划”,服务全市所有烈属;为近2万名烈属、残疾军人等八类重点优抚对象集体参保了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持续推进适老厨卫改造、重点优抚对象老年健康体检;开办驻沪部队官兵子女夏令营;烈士纪念日组织“人民不会忘记”致敬活动,八一建军节组织“托起心中的长城”慰问活动等等,拥军优属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尊崇军人职业,涵养崇敬情怀
尊崇军人职业,致敬英雄英烈,不仅在弘扬传统中涵养崇敬情怀,而且创造条件增强优抚对象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向驻沪部队官兵、全体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表示崇高的敬意”“岁月静好,因您守护”“祖国安宁,有您奉献”“拥军优属奋进新征程,军民团结建功新时代”……元宵节电影招待会上,电影开映前的那一句句暖心的话,让受邀对象由衷地感受到了来自于拥军优属基金会的真诚用心,也体会到了上海这座拥有双拥光荣传统的城市氛围,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连着两天,组织一千多名驻沪部队官兵和家属,乘坐游轮“双拥号”夜游浦江,过大年、赏美景。子弟兵们感动地说:“在黄浦江上游览,感觉风很冷,但上海人民对我们的情更热、更深。”
精选的演出、特制的年历、饱含心意的新春慰问大礼包、最新的贺岁档电影专场……这是基金会联合社会各界开展的尊崇军人、关爱老兵、拥军优属特别系列活动,彰显了新时代崇敬优待的上海做法。2023年新春,基金会共投入千余万元,让万余名优抚对象、退役军人、现役军人、伤残军人以及军队离休干部获得崇敬关爱。
“拥军优属、固我长城”,有系列成体系
在弘扬拥军优属光荣传统的创新实践中,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积极贯彻市、区双拥工作要求,以“拥军优属、固我长城”为主题,统揽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奉献国防办实事、尊崇与关爱、心中的长城、固我长城添砖加瓦5类专题活动,社会化拥军优属项目活动有主题、有系列、成体系的新模式,使双拥优良传统接续传递、薪火不熄。
驻沪某部队调防,360余户留守家庭面临各种急、难、愁问题,基金会主动配合双拥部门,专门筹款20万元购买社会化服务,舒解老人护理、家政服务、小孩临时看护、陪医陪护等实际困难。
驻沪部队年轻军官工作强度大、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基金会筹措资金协同相关部门举办军人子女夏令营、爱心暑托班、低龄少年娱教一体班。举办“军嫂培训班”,帮助军嫂科学处理子女教育、家庭关系、情绪压力、自我提升等问题和困扰。主动联系有关单位,帮助解决留守军嫂上夜班照顾老人、孩子等不便的困难。
为驻沪部队和广大官兵排难解忧是基金会的“常态服务”:某部基层生活设施改造遇到经费缺口,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帮其顺利实施;某部营区远离公交站点,基金会通过社会筹款专门建了一个公交车站;某部官兵出行不便,基金会送去资助款建造一条“方便路”……基金会还依靠社会力量尽力改善基层各部队的基础文化教育设施。
在上海生活的老军人、驻沪部队有困难的现役军人,基金会均列为服务对象,分别给予资助。在部队立功受奖表现突出的上海籍官兵,基金会都会安排各式激励活动。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基金会对重点优抚对象都会开展帮扶行动,并拨款慰问重点优抚对象。
力求“雪中送炭”,时有“锦上添花”
对于优抚对象的资助,不仅力求“雪中送炭”,也时有“锦上添花”。政府的相关政策,保证了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作为社会组织的拥军优属基金会,则常以资助的方式,向那些曾为军队和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传达敬意。
90多岁的陆老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役,双腿上至今还留着十几个弹孔。在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时,基金会给陆老伯送去了慰问金,并陪伴他去上海抗美援朝纪念馆祭奠老战友。老人家说:“感谢社会对老战士的尊重和惦记。”
“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子女,是拥军优属的重要优抚对象。”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父辈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组织在政府政策照顾之外,还要为他们长远发展提供深造的机会。
对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多年来的努力,上海各区街镇双拥工作人员亦深有感触。松江辖区驻军有一位军人病故,妻子患有重病。家庭生活本已拮据,女儿又在这时候考上了大学。街道双拥部门了解后,向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通报了此事,基金会当即送去一笔助学资金。街道干部说:“政府会碰到一些政策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会想到基金会,基金会都能及时予以帮助。”
基金会还定期邀请优抚对象参观游览,感受城市发展变迁;送文化活动,医疗服务等入营区丰富官兵业余生活。
据统计,近5年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实施拥军优属项目投入五亿多元,年平均投入项目资金一亿多元,惠及上百万人次。上海拥军优属项目数量、资金支出和受益人数均实现倍增。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和5A级社会组织。
军民团结,共同奋斗打造美好未来
坚持军民共建、相互支持,是双拥工作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密码。 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他上战场”,为了支援前线、夺取胜利不惜一切代价。
和平时期,人民军队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新战场,与各族人民群众一道架桥筑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抢险救灾,用生命和汗水捍卫建设改革发展成果。
进入新时代,人民子弟兵用忠诚与担当,守护着“岁月静好”,用满腔热血冲锋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抢险救灾、抗击疫情等一个个战场上,是一个更具大局意义的拥政爱民。
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作贡献,是驻沪部队拥政爱民“头号工程”。中环线建设、道路改扩建、旧小区改造动迁等20多项重大工程建设,到处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送医送药服务,为群众解决困难;深入街道、车站、居委会,申城处处有“雷锋”……
“军功章里,有一半申城父老乡亲的功劳。”这是发自驻沪三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们的肺腑之言。
与此同时,驻沪部队积极开展军警民联防联治、平安共建活动,在反恐维稳、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战争时期如此,和平时期这句话也同样熠熠生辉。
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军民团结共同奋斗打造美好未来,是上海人民和驻沪部队子弟兵的共同心愿。
作者:何 易 漆文倩
编辑:糜俊豪 陶继贤
责任编辑:陆益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