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乐居财经 李礼6月30日,上海汉兴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递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氢能产业(上游制氢、中游运输、储氢、加氢站)相关技术的技术开发、咨询设计、成套制氢装备集成、总承包、工业气体投资、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供应商。
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以低碳化、无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变革,随着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全球电气化趋势明显,未来以可再生能源增长幅度最大的电力能源结构将持续变化,进一步形成以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元化能源结构。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领域等多种途径获取,氢能将成为第三次能源变革的重要媒介。氢能具有众多优秀的特点:(1)来源多样。作为二次能源,氢不仅可以通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重整、生物质热裂解或微生物发酵等途径制取,还可以来自焦化、氯碱、钢铁、冶金等工业副产气,也可以利用电解水制取,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结合,不仅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清洁,更拓展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2)清洁低碳。不论氢燃烧还是通过燃料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产物只有水,没有传统能源利用所产生的污染物及碳排放。此外,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真正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3)灵活高效。氢热值高(140.4MJ/kg),是同质量标准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热值的 3-4 倍,通过燃料电池可实现综合转化效率 90%以上。氢能可以成为连接不同能源形式(气、电、热等)的桥梁,并与电力系统互补协同,是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理想互联媒介。
氢能产业链包含了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及加氢站和下游用氢等众多环节。其中上游制氢环节根据路线不同可分为化石能源制氢、化工原料制氢、工业副产氢、电解水制氢等;中游储运氢根据氢能储运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气态、液态、固态储运;下游主要用氢主要包括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和储能领域,其中工业用氢主要用作化工、冶金等产业原材料以及能源使用;储能领域,利用富余的可再生
能源电解水制氢储能,再将氢能输送到能源消费中心多元化利用,可有效解决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不稳定及长距离输送问题;交通领域则包含了燃料电池制造以及燃料电池车整车制造,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的定义,“灰氢”是通过化石能源、工业副产等伴有大量二氧化碳(CO2)排放制得的氢;“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将 CO2 副产品
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实现低碳制氢;“绿氢”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如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方法制氢,生产过程基本不会产生温室气体。目前,全球制氢技术的主流选择是化石能源制氢,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制氢的成本较低,其中天然气重整制氢由于清洁性好、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占到全球 48%,其次为醇制氢 30%,电解水受制于成本因素使用较少,占比仅为 4%。采用电解水制氢是当前制氢环节的研究热点,技术也较为成熟,其他新型制氢法尚未应用于大规模制氢。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1975 年至 2020 年,全球氢气需求由不到20 百万吨增长至近 90 百万吨,年复合增速近 2.82%,但其中大部分均用于工业领域,例如作为化工原料或工业气体应用于合成氨、石油炼化等行业。随着近年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陆续提出长期碳中和目标,IEA 预计氢气的能源属性将逐渐显现,应用领域将逐步拓展至电力、交通、建筑等场景。至 2050 年,交通行业氢气需求量最大,达到 66.5 百万吨;其次是工业,氢气需求量为 62.9 百万吨。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2-2022 年,中国氢气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由 2012 年的 1,600 万吨增长至 2022 年的超过 4,004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 9.61%,可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提供低成本的氢源。由于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特点,煤制氢是最首要的制氢来源,不同于全球范围内18%左右的比重,煤制氢在国内占比可达六成以上,其次为工业副产氢、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0 年中国煤制氢产量1,550 万吨,占比达 62%;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产量分别为 475、450 万吨,占比分别为 19%、18%;电解水制氢产量相对较少,仅 25 万吨,占比 1%。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3,500 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 5%。到 2050 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 10%,氢气需求量接近 6,000 万吨,可减排约 7 亿吨二氧化碳,产业链年产值约 12 万亿元。
关键词: